明日世界疟疾日新马泰非洲旅游务工当心

《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九回有这么一个故事:诸葛亮统帅蜀军平定孟获叛乱期间,路过一个古庙,遇见一位老叟,老叟警告孔明南蛮之地环境恶劣:“烟瘴甚起,惟未、申、酉三个时辰可往来;余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

“瘴气”是什么?这么厉害?

有学者考证,其实“瘴气”就是疟疾。

疟疾是什么病

说起疟疾,很多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人似有耳闻,但又说不清楚,至于80后、90后,以及00后听说过疟疾的人更少。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后一次疟疾流行的高峰是在年,然后疟疾的发病率就逐年下降了。

年疟疾发病率为34.60/十万,年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发病率持续在10.00/十万以下,年发病率为2.02/十万,当年全国累计共有个县、市、区达到原卫生部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全国除云南、海南两省以外,全国其他地区已基本消除恶性疟疾,死亡病例数大幅度下降。这得益于全国开展的病例管理,以及包括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按蚊在内的综合性疟疾防治措施。

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

疟疾是一种由雌性按蚊在患者与健康者之间传播的,导致高热、寒战和出汗症状的传染病,如果不迅速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而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红细胞和按蚊体内生长发育。

按蚊(翅膀上有黑白色斑点)

克制一下,先别把手机扔了……因为看了下图,你更想扔。

左图(按蚊)右上图(伊蚊)右下图(库蚊)

识别常见的蚊子方法:按蚊吸血时腹部翘着,伊蚊是花蚊子,库蚊是黄蚊子

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细胞,在肝细胞中繁殖,胀破肝细胞后释出,然后侵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继续繁殖,直至红细胞爆裂,然后再次释放入血,并攻击更多健康红细胞。直到发育成雌、雄配子体,再到按蚊的胃中进一步发育。

疟原虫在扁圆形红细胞中繁殖(裂殖子形态)

导致红细胞爆裂,再次释放入血

疟疾症状比较有特点:

在初次感染时,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下降、不规则低热等。

经过一、两周或者一个月的潜伏期后,就进入了周期性“冰火两重天”的典型症状:

发冷、寒战——高热——出汗,然后进入间歇期,症状缓解。然后经过24小时(诺氏疟原虫)、36小时(恶性疟原虫)、48小时(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或72小时(三日疟原虫),症状再次周期性出现。

除了发冷、高热和出汗这些典型症状以外,还伴随干咳(无痰)、胸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情到达严重阶段,有可能出现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昏迷、循环衰竭或休克等情况。

如果发生脑型疟疾、胃肠型疟疾等凶险型疟疾,就有生命危险。

东南亚、非洲旅游务工人员

成为感染疟疾的高危人群

在相当一段时期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疟疾这种传染病在我国也曾造成过大量人员死亡,但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者经过几代人、7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疟疾疫情已大幅下降,发病人数从20世纪40年代的万人,到-年连续四年全国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基本实现了年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年开始至今我国已无本土感染疟疾的病例报告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员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旅游、务工和商业贸易。根据WHO的数据,年,全球约有2.19亿疟疾病例和43.5万人死于疟疾,大部分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患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92%),东南亚(5%)和东地中海(2%),导致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例,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所以,去往非洲、东南亚出国旅行、务工和定居的人员需当心感染疟疾,做好个人防护,医院诊治。

如果没去过非洲、东南亚或我国的云南与缅甸、老挝等国接壤的地区,感染疟疾的可能性相对不大。

疟疾治疗用什么药物

南美洲秘鲁的土著人流传着用安第斯山区中一种叫“金鸡纳树”的植物树皮治疗疟疾的方法。

年,两位法国化学家PierreJ.Pelletier和JosephB.Caventou从金鸡纳树的树皮中分离获得了抗疟成分——奎宁(金鸡纳霜)。

奎宁是从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取

年,德国科学家HansAndersag与同事在奎宁基础上合成了氯喹,数千年来人类第一次有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氯喹分子式

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出现抗药性,疟疾疫情从东南亚、南美到非洲波及全球,再次失去控制。

国际上迫切需要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物。美国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筛选了三十多万个化合物,英、法、德等国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均未获得成功。

年我国组织科研力量开展这一研究工作,筛选中草药数千种,但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年2月,在前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中草药抗疟新药研究”任务,出任研究组组长,寻找抗疟新药。-年,屠呦呦团队先后发现了青蒿素和抗疟效果更理想的双氢青蒿素。

以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为基础,我们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蒿甲醚、青蒿琥酯,以及复方制剂复方蒿甲醚片、青蒿素哌嗪片等多种安全有效的抗疟药物。

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而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前,全世界治疗疟疾的药物除了氯喹这类喹啉环类结构的药物,以及青蒿素类药物以外,还有叶酸拮抗物,以及抗菌药,但疟原虫对包括青蒿素在内的现有抗疟疾药物均易产生耐药性,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治疗疟疾策略,以及抗疟疾新药,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疟疾被人类彻底战胜已为期不远。

世界疟疾日

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年4月26日是第14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积极宣传疟疾疾病知识,防止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变成传染源,按蚊变成传播媒介,阻止疟疾再度流行,巩固全国消除疟疾的成果,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均不限制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xmancapsule.net/nxyy/8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