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多撒不憋尿,是预防痛风性肾病的起码要

尿酸性肾结石的生成,是痛风性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临床数据显示,痛风患者肾结石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倍,大约25%的痛风患者有泌尿系结石,其中约8成属于尿酸性结石。尿酸性肾结石除了会带来剧烈的肾绞痛之外,还可引起血尿、感染或梗阻。当尿酸性结石合并感染时,常可加速结石增长和肾实质的损害,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肾盂肾炎、肾积水等症状。因此,预防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非常重要。

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低尿量。低尿量(小于2升每天)增加了尿液中肾结石成分的饱和度,容易导致各种肾结石的形成,其中包括尿酸性肾结石。尿酸经肾脏代谢后需要随尿液排出体外,尿量少,尿酸蓄积的就越多,高浓度的尿酸盐就会导致尿酸盐的沉积。任何原因引起的尿量减少,比如大量出汗、慢性腹泻等都可能会导致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因此,各地的痛风指南都鼓励心肾功能正常的痛风患者多饮水,以保证充足的尿量。

2、高尿酸尿症。高尿酸尿症定义为尿液中尿酸排泄量超过毫克每天,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可增加尿液中尿酸的排泄。痛风患者体内的尿酸池明显扩大,尿酸盐贮存量可为正常人的2到3倍,甚至更多。此时,肾脏对尿酸的清除需要超过生理负荷,尿酸的过度排泄造成尿液中的尿酸浓度升高,引起尿酸盐沉积于泌尿系统。相比高尿酸血症,肾小管和尿路的高尿酸尿症是造成泌尿系明显损害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但要纠正高尿酸尿症,就必须先改善高尿酸血症。

3、低尿液pH。过度的酸性尿(pH小于5.5)是尿酸性肾结石形成最重要的机制。事实上,如果尿酸没有高到一定水平,并且没有出现低尿液pH时,高尿酸尿症也不足以导致尿酸性肾结石的产生。酸性环境促使更多的尿酸盐转变为相对不溶解的尿酸,从而导致尿酸结晶的沉积。尿酸性肾结石患者的尿酸排泄可以是正常的。

导致酸性尿的条件包括碱流失(比如慢性腹泻)、尿酸生成增加或者内源性酸性物质生成增加以及通过胃肠道过多摄入酸性食物。腹泻会导致碳酸氢盐的丢失,还会减少尿量及增加尿饱和度,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和大量排汗(使尿酸减少)也会导致尿液pH降低,含有大量动物蛋白的饮食则会增加人体的酸负荷,导致尿液酸度增加而引发高尿酸尿症。

同时,酸性尿也和原发性痛风性相关。国外的研究发现,92%的痛风患者尿液pH均低于5.6,无论是否有肾结石。另一项关于痛风患者肾结石的研究发现,合并肾结石的患者尿液pH平均为5.4,而非肾结石患者的尿液pH平均为5.6。所以,各地的痛风指南都明确推荐,对于没有禁忌症的人群,碱化尿液这一治疗措施适用于痛风的各个病程。

小结一下:降尿酸、多喝水、碱化尿液是预防肾酸性结石的三大手段,其中,多喝水是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碱化尿液应适度(pH维持在6.2到6.9),过度碱化反而会阻止结石的溶解;正常人如果长时间不能及时排尿,尿液中的尿酸浓度就会蓄积到饱和值,增大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机率。so,对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多喝多撒不憋尿,是最起码的要求。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xmancapsule.net/nxbl/5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