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期
——野史纲目——
如果将算命和周易划等号,这个概念是不对的。当年周文王推演出周易,必然不是为了去街头巷尾当算命先生的。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分为64卦和爻,卦和爻都有相关的解释说明,主要用于占卜之用。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被奉为六经之首。后儒家学说在封建王朝中成为正统,《周易》也跟随着时代一直变迁。
有碍于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周易》也就成为了中华文化根基,是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素养的理论源泉。
《周易》本身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占卜者通过熟练掌握《周易》体系,用辩证唯物的思维,在遵循事物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从而分析得出结论。
看似未卜先知的背后,实则是通过缜密的推理分析,环环相扣之后,得到的结论。因为古人认知有限,所以才会被披上了一层“神”的外衣。
而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年纪不过尔尔,便可充当高人,在街头巷尾摆摊“算命”。理智地来说,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江湖骗子”,为了招揽客户,求得钱财,还打出了“算不准不要钱”的“幌子”。
所谓的准与不准,仅仅是通过“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印证,几个问答交流下来,便被对方绕了进去,而苦于打破瓶颈的当事人,也就入了对方的“套路”之中。
什么样的人才会相信街头算命者中国有句话说得好,叫“病急乱投医”,遇到困难而又无法突破瓶颈,久而久之便开始有了“认命”的想法。
这就有点阿Q精神,告诉自己,原本自己就该遇到这些问题。碍于能力有限,还想改变现状,便极其容易误入“算命先生”的套路之中。
能够走到算命先生的摊位之前,让他给你算一算的人,一般来说都是比较“信”的人,不信的人,也不会去让他们算。
所以,当一个人走到算命先生摊位前的时候,对于他来说,你就已经是一个“潜在客户”了。
有了这个先决条件,之后的交流就会顺畅得多。
这时,两人通常会有几个初步的交流,最起码,是要说出自己想要让对方算哪一方面吧。
通常来说,市面上会分这么几大类:女人爱算家庭和爱情,男人爱算事业和财运,小孩子基本绕不开学业和家庭。
从算命先生见你的第一面开始,他就通过对方的一言一行,衣着穿戴,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那么,算命先生是如何知道你家有几口人的?
心理推敲与语言分解上文也提到了,算命先生首先会通过到访者的音容相貌,衣着穿戴来有一个初步的判断。随后,再通过“察言观色”来得出进一步的信息。
首先来说,便是来者的性别和年龄,以及所需要算的种类。算家庭的多会是已婚,女人的话,矛盾的核心便在于老公和婆婆。
需要算家庭的,基本都绕不开婆媳关系,而婆媳关系之所以破裂,很大程度上和老公撇不开关系。
来算命的人,很大的比例不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没有辩证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善良却有些无知,这样的一个群体,才是养活算命先生的沃土。
而婆媳爆发的主要问题,无非就在孩子亦或者是男主人公的姐妹身上,几个关键点理出来,家庭的人数,以及矛盾的大致脉络,就基本理清楚了。
理清楚来者的意图以及了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