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裂中子源将来在考古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4月3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骄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说,由于不带电,中子穿透能力强,可以很好地开展文物的无损研究,即可以研究表面,也可以研究整体,进行文物的材料结构、成分、年代、产地等性质研究,利用不同的中子散射和成像技术,可以得到其他研究手段难以获得的信息,为考古领域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3月15日,中国散裂中子源迎来疫情复工的第一个到达现场的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户带来了南海水下文物的海洋凝结物,希望利用共振中子成像技术对其进行内部观测。
“这是一次探索性的实验,目前还在进行数据分析,这也是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展的首次考古方面的实验”,梁天骄介绍说,“中子束打到被研究的样品身上,部分中子会与样品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其运动方向也会发生改变,向四周‘散射’。测量散射的中子的动量变化,就可以精确地反推出样品的微观结构,不同工艺制作的文物其微观结构有差异,利用中子散射就可揭示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利用冷中子、热中子的三维成像技术,空间分辨能力可以达到几十个微米,研究文物内部结构,看到一些X射线CT难以发现的信息。”
梁天骄举例说,意大利的文物特别多,近年意大利投资与英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了一台可开展中子衍射与中子成像的谱仪IMAT,考古研究就是这台谱仪的研究领域之一。“例如,如果我们想研究一个泥塑文物是怎么样制做出来的,我们不能把泥塑敲开看其内部的材料和结构,用X射线拍照,如果里面有铁制架子,X光可以看出来,但如果里面是木头或其他轻元素材料的架子,X光不能分辨,用中子成像,木架就很清晰的展现出来。再例如,一些油画可能是画在另一层甚至多层油画之上,利用中子活化成像技术,可以揭示出被覆盖的下面层的图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秋瑜通讯员张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